作品名稱:拾穗
作者姓名:法郎斯瓦‧米勒
創作年代:1857年
使用素材:畫布油畫
作品大小:83x111公分
作品註解:在西元1830年左右,有一群畫家聚集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邊的巴比松村,他們追求一種偉大的自然主義,其中有一位畫家名叫『法郎斯瓦‧米勒』,本身也是出身農家子弟,因此他畫了這幅世界知名的『拾穗』。他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鄉間生活畫家,他繪畫的風格看起來簡單平淡,但是卻將平凡的事物賦予一種偉大尊嚴的美感。這些農婦們在一片金黃色的稻田裡,低著頭勤勞的撿拾著收割完剩下的麥穗,每個人手上抓著一小捆的麥穗,穿著粗布衣裳。遠處農夫們忙著將一堆堆的麥子裝上拖車,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人與麥子,感覺上富有一種節奏美。在金黃色的陽光照耀下,人們忙碌的工作著,米勒這幅『拾穗』表現了一種極自然又簡樸的田園之美。
清明上河圖
《清明上河圖》卷,北宋,張擇端作,絹本,淡設色,縱24.8cm,橫528cm。 《清明上河圖》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(今河南開封)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。全畫可分為三段: 首段寫市郊景色,茅檐低伏,阡陌縱橫,其間人物往來。 中段以“上土橋”為中心,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。中間那座規模宏敞、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,概稱“虹橋”,正名“上土橋”,為水陸交通的彙合點。橋上車馬來往如梭,商販密集,行人熙攘。橋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過橋孔,梢工們的緊張工作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。 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,城內商店鱗次櫛比,大店門首還劄結著彩樓歡門,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。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。街上行人摩肩接踵,車馬轎駝絡繹不絕。行人中有紳士、官吏、僕役、販夫、走卒、車轎夫、作坊工人、說書藝人、理髮匠、醫生、看相算命者、貴家婦女、行腳僧人、頑皮兒童,甚至還有乞丐。他們的身份不同,衣冠各異,同在街上,而忙閑不一,苦樂不均。城中交通運載工具,有轎子、駝隊、牛、馬、驢車、人力車等。 車輛有串車、太平車、平頭車等諸種,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。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,位於汴京內城東南。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,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。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,設色淡雅,不同一般的界畫,即所謂“別成家數”。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,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。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,采取“散點透視法”組織畫面。畫面長而不冗,繁而不亂,嚴密緊湊,如一氣呵成。畫中所攝取的景物,大至寂靜的原野,浩瀚的河流,高聳的城郭;小到舟車裡的人物,攤販上的陳設貨物,市招上的文字,絲毫不失。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,穿插著各種情節,組織得有條不紊,同時又具有情趣。
合成第一張:因為清明上河圖和拾穗裡的意境是不太一樣的,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(今河南開封)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。而拾穗所表現的則是農婦們在一片金黃色的稻田裡,低著頭勤勞的撿拾著收割完剩下的麥穗,每個人手上抓著一小捆的麥穗,穿著粗布衣裳。遠處農夫們忙著將一堆堆的麥子裝上拖車,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人與麥子,感覺上富有一種節奏美。所以我想把兩張結合同一種意境。所以我將拾穗裡的農婦剪下來,也擷取了清明上河圖李其中一小部份,那部分看起來是人們在辛苦工作得感覺,所以我將擷取的地方貼上去,造成一張無論是什麼人,在工作時都是很辛勤的感覺。想表現的是無論男女老幼,一起生活是每個人總有要做的是,所以每個人都是很辛苦的。想要傳達一種可以體驗農忙的樣子。這張是我覺得比較好的。
合成第二張:這張想表現的是一種衝突的感覺。視線第一眼看到的是拾穗裡忙碌的農婦,但是往後看卻是繁榮的景象,讓我產生疑惑。但是想表達一種城鄉差距的感覺,或許看的到遠方的小鎮。但是卻因為距離的關係或是其他因素不得不留在那裡撿拾稻穗。
合成第三張:給人一種鄉間田野的優閒感。感覺畫裡看到的是一種悠閒的生活態度,沒有壓力,沒有塵囂。生活愜意。
以上是我的作業,或許都做的不是很好,因為我不太會用合成這種東西 = =
謝謝觀賞。3Q
兩圖接合須不見斧鑿痕才算功夫高,況且要編出故事來。
回覆刪除